践行绿水青山新理念 打造万亩油茶富乡民
——永顺县首车镇实施油茶产业工作汇报
首车镇位于永顺县西北部,地处永龙片区腹地,马鞍山水库主要淹没区,距县城25公里,总面积114.8平方千米,现有耕地8747亩,其中稻田7530亩,属典型山多田少乡镇。全镇辖7个村(居)委会,54个村民小组13698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4户4203人。我镇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州委542发展战略,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因地制宜埋头苦干,探索创建了“5221”油茶产业新模式,分村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推行“沃康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运作模式,将油茶产业资金按面积注入各村合作社,再由合作社整合全村农户闲散土地成块连片种植油茶,沃康公司负责茶果的收购和加工,最后所得利润按5221比例分红,即该村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利润的50%,土地流转户占20%,合作社占20%,村集体占10%。六年来累计新造油茶1.21万亩,油茶低改0.64万亩,今年计划再造3000亩,最终全镇油茶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油茶产业属于长期产业,需要经过3-5年的精心培管才能开始产生收益,前3-5年间不仅没有收益,还需不断投入,为破解这种局面,我镇通过大量的探索实践,采取在油茶林下套种矮杆作物来解决弥补油茶产业前期的困难和短板,通过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并建成矮杆作物农产品精深加工车间,有效破解油茶产业发展的三大难题。
一是破解油茶产业前期管护投入大难题。据统计,从种植油茶苗开始5年内,每年都需要进行幼苗抚育(砍青每年2次,秋季蓬土每年1次)、剪枝(每年1次,离地20-30cm的侧枝全部减除,保留离地80-100cm前后左右枝条)、施肥(每年1次,以农家肥最好、复合肥次之),初步估算前5年每亩管护投入约2000元。通过利用油茶林下套种红薯、土豆、药材等矮杆作物,就解决了油茶抚育和施肥两个环节,套种后每年只需为油茶树进行一次剪枝,合理套种可为前5年油茶管护每亩减少投入1600元以上。
二是破解油茶产业近期无收入难题。由于前5年油茶没有收益,处于“只进不出”的状态,不能解决当年有收益的问题,为此,我镇根据油茶生长规律,选择林下套种矮杆作物的方式,破解近期无增收的问题。2020年我镇整合油茶管护资金(200元/亩)和套种奖补资金(200元/亩)252万元,合作社及农户自筹资金300万元,已经套种红薯1500亩,土豆1150亩,药材2000亩,黄豆花生蔬菜等1650,套种面积达到6300亩,占新造油茶总面积的52%。据测算,油茶地里套种红薯每亩投入500元(人工费300,肥料150,种苗费50),按照龙腾公司(首车镇龙潭居委会村办企业)0.5元/斤红薯收购价计算,除去成本每亩收益在2000元以上,1500亩红薯可实现当年增收300万元;套种土豆每亩投入500元(人工费300,肥料150,种苗费50),除去成本亩产收益约1500元,1150亩土豆年增收180万元;套种紫苏等药材每亩投入1200元,亩产收益约4000元,2000亩药材年增收800万余元;套种黄豆、花生、蔬菜等每亩投入200元,亩产收益约800元,年增收132万元。同时解决临时性用工3万多人次,解决了大部分农村留守人员和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就近就业问题。
三是破解短期产业延伸产业链难题。借助油茶林大力发展红薯、土豆等短期作物,还面临售价较低、销售困难等问题。为破解瓶颈,带动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首车镇积极破题,借助县委县政府整合县本级扶贫资金、湘潭对口扶贫资金和东西部协作资金共计1000万元,建成占地3333平方米的龙潭薯类加工中心(扶贫车间),目前一期工程(薯类淀粉车间)已投产,每小时可加工1.5-2吨鲜红薯或生产250-300公斤干淀粉,2019年加工红薯16万斤,产出淀粉2万斤。二期工程(粉丝加工车间)计划在今年6月建成投产,可实现年处理薯类农产品5000吨,处理蕨葛根1000吨,年生产各类淀粉、粉丝1000吨以上,预计年产值超5000万元,生产经营所得利润,优先保证扶贫资金上缴部分(每年按总投资的10%),剩余利润采取“6211”的分配方案分红,即贫困户占60%,龙腾公司占20%,龙潭居委会村集体经济占10%,其他6个村集体经济占10%,让农产品变成商品,实现了一产向二产的拓展。同时引进喜兰食品有限公司,打造“醉行湘西”餐饮连锁和木房子腊味,挑选本地种植的薯类产品、土豆、黄豆、花生等农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反向促进短期农业产业发展。
中共首车镇委员会
首车镇人民政府
2020年4月16日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